学员成果发表

专题讨论会:种族政治、华教运动与建国历史

第一周阅读与讨论心得

1. 祈薇:“我们不了解马来族群的焦虑,他们也不懂我们为何总是争取。这让我们之间需要所谓的社会契约来填补这个裂缝。”

2. 淼湘:“叙述林连玉的故事对共创和平(而非隐忍)的马来西亚是必要的”

3. 钶媃:“谁去讲述主流叙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故事,谁去赋予那血淋淋斗争下,不同的温度与激情?”

4. 梓康:“如果只在族群课题上抢占受害者位置只会加剧社会分裂,选择理性是为了避免现有制度再复制下一个林连玉。”

5.淑芬:“随着60 年的变迁,如今第三、四代华人在全球村之下成长,民族意识薄弱、也完全没有对中国的认同感,甚至是反感。”

6.梓权:“林连玉先生的名气却只局限在华人社会,其他族群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把林连玉先生的思想和愿景翻译和传达给我们的友族同胞是迫切和必须的。”

7.凯伶:“华教的奋斗从来都不可悲,提及林连玉必然提起华教也不是一件可耻之事。”

8. 泽淞:“林连玉老师的生平和他在整个华教早期的演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参与者一个或许从没去省思的另一个历史角度。”

 

第二周阅读与讨论心得

1. 龙杰:“马来西亚的建国理念是相对公平的。但我们现在的生活看似漫天散播种族主义,让人不禁怀疑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

2.梓康:“马来社会的社会地位已经显著提升,甚至超越其他族群。但是,这是否代表我们就能从族群的角度,认定所有马来人具备面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

3.亿德:“把心理建设视为马来亚独立建国事业的基础,即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不分彼此和贵贱,同舟共济建立这多彩多姿的国家,一切对彼此的猜疑,也会随即消散。”

4.梓康:“马来社会的社会地位已经显著提升,甚至超越其他族群。但是,这是否代表我们就能从族群的角度,认定所有马来人具备面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

5.淑芬:“比起多元文化、母语教育,这些「受害者」Vs.「加害者」的角色塑造和心理定位,是否才是破坏全民团结的根源?”

第三周阅读与讨论心得

1.淑芬:“我对影片那些「低级」的行为感到不舒服,正是因为过去鲜少接触到这些群体。因此,我认为,教育环境需要摒弃排他性的措施,塑造包容性的思维,无论是族群、阶级还是绩效。”

 

第五周阅读与讨论心得

1.淑芬:“统考运动缺乏鲜明形象、没有组织性的行动和对外沟通。推动承认统考的代表组织是谁?统考到底是何物?有何内容、形式?”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